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热点讨论】接受叛逆孩子的学校有方法吗

宝宝们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也紧张了起来,其实这是“入园焦虑”的表现。许多家长会认为“入园焦虑”是宝宝自己的情绪反应,其实,宝宝的感受更多是源自于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适应能力和适应时间,从而增加他们对幼儿园的抗拒和分离焦虑。那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认识这些焦虑会给我们的宝宝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吧!1、在没有上学,家长会容许孩子们晚上迟睡,第二天上也不用起的早,一旦上学,孩子就要早起,若是没有形成习惯,孩子当然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就不愿意上学去了。

通过热烈而富有教育情感的交流,大家达成了共识。幼小衔接不是为某一个教育阶段服务,是为孩子的终身服务,不是某一个教育阶段的责任,是小学、幼儿园及家长、社会共同的责任。幼儿园时期主要是以游戏和能力发展为主的教育方式,而小学教育主要以正规课业和静态知识学习为主的教育,两种教育方式的不同需要儿童身心的调整来适应。幼小衔接不当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于其今后发展。因此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很重要,直接关乎幼儿能否实现幼儿园向小学的顺利过渡,关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终身发展。做好幼小科学衔接工作,让孩子的习惯、能力、品质、兴趣、个性等方面得到保护与持续发展,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事实上,现实中的离异父母很难做到这一点,有的会把孩子当成一种砝码,拒绝对方看望孩子对其进行惩罚或报复;也可能家人担心对方把孩子悄悄带走,不愿给对方见孩子的机会,孩子最终沦为两家争斗的“工具”,所带来的伤害,是家人无法理解的。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全体同学的身心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更加饱满充沛的热情投入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去,河北工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将于2021年5月开展“拥抱清晨——21天早起打卡”主题活动。

新学期开始,很多孩子都开始不愿去上学,家长采取了各种措施,说尽了各种好话,但孩子就是不见有起色。针对对这个问题,家长如何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特训学校老师在四个方面给家长做了提醒。

在新书《不急不吼,让孩子自主学习:8个好习惯21天轻松养成》中,作者用8个章节的内容对应讲解了“八大学习习惯”训练模型。

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就是一种学习,通过劳动可以发展智力。教育残障儿童从小从事一些生活自理劳动和家务劳动,如系鞋带、洗碗洗衣、叠被子、扫地等,既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又可以训练手指灵活度,让人脑机能得到锻炼,从而促进孩子的运动功能和智力水平的发展,达到对个体进行缺陷补偿的目的。同时,劳动教育也是残障儿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对残障儿童进行劳动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比如插花、洗头、洗车、酒店服务等,这些对于他们将来过正常人的生活至关重要,也会成为他们将来谋生的手段,为踏入社会打下基础。可见,劳动教育在残障学生的成长道路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重要的是,我们要做行动派,不做焦虑派。给孩子适当的要求,给孩子适当的树立规矩,让孩子积极的参与的这个过程,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家长在旁边鼓励,我觉得这个时候你做的越少。其实对孩子越有利。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生活习惯,科学的指导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