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当前位置:新闻 > 务新闻 > 正文

小孩叛逆教育学校吗如何是好

马倩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就校园暴力的概念及表现形式、认识校园暴力的危害、如何应对和防范校园暴力等三个方面向师生们做了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条例和需要承担的后果。同学们纷纷表示,要遵纪守法,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不法侵害的能力。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但学校的课程主要目的是普及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却并不能让孩子在某一个方面进行深度学习和积累,而且学校强调的是教会框定范围内的知识,这样的方式其实无让孩子学会真正的自主学习。

多少年以来,这样的暴力不分对象。妇女、儿童、老人、甚至男性本身(比如昆山龙哥事件),无一例外地遭受类似的普遍的暴力。

为促进孩子学习基础的巩固,学习能力的提升,还是需要准备一本参考书给孩子进行专项练习。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我发现有很多家长,不管孩子能不能完成,有没有精力完成,毫无目的就给孩子买了一堆难度各异的参考书,结果孩子每本书才做几道题目就没坚持下去了。这样很糟糕的,造成的结果是孩子既没有培养出学科练习的恒心和能力,也没有真正的能把学科学深学精。比如,我女儿上一年级时做的参考书几乎都是别人给的,就是因为他们买了很多,孩子根本就做不完,最后只能送人。

>最近这些年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发,由于受学业压力、互联网不良信息、父母离异高发、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留守等问题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学生自残、自杀和校园暴力现象不绝于耳。但同时收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长普遍对心理问题讳莫如深,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存在诸多误解。

针对一些家长的寒假烦恼,教育专家表示,其实中小学生的假期并不是单纯、无意义的休息时间,在学期中间安排假期的目的是为了配合学生有张有弛的学习规律,让学生在这段时间里调整紧张的心理状态,消化、沉淀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为下个学期的学习生活储备精力。所以,家长除了要在寒假里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还应精心安排孩子的学习和活动,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调整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要安排得当,孩子们都能度过一个内容充实、丰富有趣的高质量假期。

首先,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人们对能够获得回报的事情愿意付出努力,通常这种回报越高,学习的欲望就越强烈,学习的信心就越大。孩子没有学习动力,根本原因在于认为学习好坏无所谓。家长可以从日后事业成功、理想追求方面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的目的。

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深入的过程。对于高中学习,不能两眼一抹黑,拿来就学,最好的方是先制定好计划再学习,这样的学习才是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才能克服学习中的盲目性、忙乱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克服惰性。

(责任编辑:王毅 CN096)